全国人大代表、农工党北京市委副主委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 王金南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,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,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,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、转折性、全局性变化。在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,求是网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、农工党北京市委副主委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,就生态环境保护有关问题谈谈认识和理解。
求是网:您如何认识和理解“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、转折性、全局性变化”?
王金南: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党全国推动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,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,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、转折性、全局性变化,在实现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,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发展奇迹。生态文明战略地位实现历史性提升。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实践的基础上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、实践创新、制度创新,形成了体现当代世界可持续发展潮流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。在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中,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;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,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;在新发展理念中,绿色是其中一项;在三大攻坚战中,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;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,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。这五个“一”,鲜明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,指明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发力点。生态环境质量出现转折性改善。坚决向污染宣战,实施大气、水和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,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,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,人民群众身边的蓝天白云、清水绿岸显著增多。与有全口径监测数据的2015年比较,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浓度下降35%、优良天数比例上升6.3个百分点,相当于多出了23个优良天,重污染天数下降五成以上;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由2012年的61.7%提高到2021年的84.9%,提高23.2个百分点。劣V类水体比例由10.9%下降到1.2%,下降了9.7个百分点;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%;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“双增长”,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%,云南大象北上南归、东北虎豹国家公园“五小虎”出镜迎虎年等,充分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。生态环境制度取得全局性突破。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、产业结构、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。制定修订30多部生态环境领域法律和行政法规,覆盖各类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。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,成为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。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,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、生态补偿制度、河湖长制、林长制、环境保护“党政同责”和“一岗双责”等制度,生态文明“四梁八柱”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。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,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、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,把“双碳”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布局中。绿色发展成效逐步显现。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下降到56%左右,清洁能源比重上升至25.3%,光伏、风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、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首位,其中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同比增长1.6倍,占世界销售量的一半以上,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。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.4%,超额完成下降40%—45%的目标,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。
图为2021年9月23日拍摄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景色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/摄
求是网:“十四五”以来,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出台了多份顶层文件,规格都很高,很多都是以党中央、国务院的名义印发,您怎么看这些文件的内在关联?
王金南:2021年以来,党中央、国务院先后印发《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》《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》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和《“十四五”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》,中办、国办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》《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》等,这些顶层设计文件涉及应对气候变化、污染治理、生态保护等领域,一方面体现了党中央、国务院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,另一方面更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系统观念、系统治理的思路,相关领域在战略、规划、政策、行动体系等方面强化统筹融合,凝聚工作合力,形成“1+1大于2”的实际成效。这些文件直接为“十四五”的生态环境保护明确了方向,要求进一步加强污染治理、生态保护、应对气候变化统筹协调,即“减污、降碳、强生态”。“减污”就是要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,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;“降碳”就是要进一步调整能源价格,降低碳排放强度,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奠定基础;“强生态”就是要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和监管,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,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。三者各有侧重,又密切关联,相互作用,协同增效,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。“减污”可以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,“强生态”可以提高碳汇能力、扩大环境容量,“降碳”又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。党中央、国务院的顶层设计,坚持了系统观念,把握了内在规律,统筹考虑,整体推进,全方位、全地域、全过程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。
求是网: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》印发实施,明确提出了“十四五”时期乃至到2035年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、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等。请您谈谈,污染防治攻坚战从“坚决打好”转向“深入打好”,意味着什么?
王金南: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,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,生态环境明显改善,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。同时我们也看到,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、根源性、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,特别是重点区域、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,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任务艰巨,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。为此,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部署。从“十三五”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到“十四五”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从“坚决”到“深入”,两字之差,意味着污染防治攻坚战触及的矛盾和问题层次更深、领域更广,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也更高,必须保持力度、延伸深度、拓宽广度,深入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、创造高品质生活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“进一步”要求。一是进一步优化攻坚路径。突出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,加快推动能源、产业、交通运输结构调整,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,更加注重综合治理、系统治理、源头治理。二是进一步拓宽攻坚领域。围绕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部署实施重污染天气消除等8个标志性战役,既有柴油货车污染治理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、长江保护修复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4个要持续打好的,又有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巩固拓展的,还有重污染天气消除、臭氧污染防治、黄河生态保护治理3个新增打好的。三是进一步延伸攻坚范围。推动环境治理等向地级市以下和基层扩展延伸,进一步将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主战场,打造绿色发展高地。四是进一步强化攻坚举措。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领导体制、制度体系、工作机制,综合运用行政、市场、法治、科技等手段,强化政策保障,构建大环保工作格局。
2005年8月15日,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重要论断—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中国经济社会绿色变革,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。图为2020年4月9日,在浙江省长兴县龙山街道渚山村,保洁人员进行日常河道护理巡查(无人机照片)。 新华社记者 徐昱/摄
求是网:2021年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乌江、广西漓江、河南丹江口、青海湖、西藏雅鲁藏布江、黄河入海口等进行实地考察。您怎么看总书记对水环境保护的高度关注?
王金南:“十四五”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频繁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,强调水生态系统保护,凸显新时代新阶段推进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的重要性,凸显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的深入,凸显“美丽中国”建设“快进键”已经按下。这些足迹充分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,以及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和坚强决心,每到地方考察都会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,叮嘱地方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每当关键时刻,亲自为环保撑腰鼓劲、加油打气、指点迷津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生态环境保护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离不开总书记亲自谋划、亲自部署、亲自推动。水是人类的命脉,“上善若水,水利万物而不争”,奔腾不息的长江、黄河创造出历史悠久、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。我国主要城市围绕河流主干两岸而建,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,人口、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。比如,长江经济带集聚的人口和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%以上,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40%。黄淮海平原、汾渭平原、河套灌区是农产品主产区,粮食和肉类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,流域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,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,是我国重要的能源、化工、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。发展是硬道理,水则是硬约束。以黄河为例,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%,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%,遇特枯水年保障黄河不断流的压力巨大。解决好水问题,事关战略全局、事关长远发展、事关人民福祉。总书记高度重视水环境保护,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,对长江经济带发展做出“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”的重要指示,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“共同抓好大保护,协同推进大治理”战略导向,为我国水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。经过不懈努力,我国碧水保卫战取得重大进展,全国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上升至84.9%,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1.2%,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94.1%,长江干流全部实现Ⅱ类及以上水质,清水绿岸、鱼翔浅底景象增多。但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任务依然艰巨,长江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仍存在短板,一些黑臭水体存在返黑返臭,21%的监测湖库存在富营养化问题。需要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,一方面巩固提升攻坚成效,在国控断面点位新增近一倍的情况下,进一步提高优良水体比例,基本消除县级市及以上黑臭水体。另一方面,紧盯重点流域和重大战略区域,延续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,突出问题整改和生态修复,有效恢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。新增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,充分考虑黄河上中下游的差异性,分区分类提出治理思路和举措。
求是网:2017年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,您曾提出“让北京冬奥会给世界留下宝贵的绿色低碳遗产”的建议。在此次冬奥会、冬残奥会筹办期间,中国以实际行动兑现了“绿色办奥”的庄严承诺,也向世界集中展现了中国坚持绿色发展、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强决心和不懈努力。请您谈谈北京冬奥会的绿色低碳实践。
王金南:在2017年北京市人大会议上,我提出了“让北京冬奥会给世界留下宝贵的绿色低碳遗产”建议。希望通过制定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,在策划筹办、赛事举办、赛后循环利用全过程贯彻可持续绿色低碳理念,在普及冰雪运动的同时,提升全民绿色可持续理念和绿色低碳素质,将可持续性理念和要求与奥林匹克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,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低碳、可持续性奥运遗产。北京冬奥会成为首个“碳中和”的冬奥会。本次冬奥会的绿色低碳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,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认为,北京冬奥会将成为“最绿色”的奥运会。许多国际媒体都报道了绿色冬奥最佳实践,充分肯定了北京冬奥会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性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。总结起来,北京冬奥会的绿色低碳实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。第一,绿色办奥理念先行。在筹办过程中,习近平总书记五年五次实地考察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,将绿色放在四大办奥理念之首,反复强调要突出绿色办奥理念,把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,让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,确保人们既能尽享冰雪运动的无穷魅力,又能尽览大自然的生态之美。第二,全面打造绿色赛区。最大程度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场馆遗产及其他现有场馆和设施,所有新建场馆均采用高标准的绿色设计和施工工艺,场馆建设以“山林场馆、绿色冬奥”为目标,采取避让、减缓、重建、补偿等保护措施,从设计源头减少对环境的影响。赛后,场馆将继续绿色低碳管理运营,举办各种赛事活动,向公众开放。第三,实现绿色电力全覆盖。将张家口大规模的光伏发电、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多点汇集形成稳定可控电源,依托电力交易平台通过市场化直购绿电方式,实现100%可再生能源满足场馆常规电力消费需求。冬奥会期间,三大赛区26个场馆全部使用“绿电”,张北的风点亮了北京冬奥会的灯。第四,广泛应用绿色低碳技术。北京冬奥会广泛应用了柔性直流输电技术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、低碳制冷技术、氢燃料电池车技术等先进技术。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是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,国家速滑馆是全球首个应用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冬奥场馆,在确保冬奥场馆设施高舒适性的同时,实现绿色低碳、安全高效。第五,积极推广绿色生活方式。大力倡导绿色出行,冬奥会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占全部赛时保障车辆的84.9%,氢燃料车占比达到20%,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一次氢燃料电池车的示范运营。使用生物可降解餐具和塑料袋,规范各类垃圾清运处理工作标准和流程。北京冬奥会的绿色低碳实践,已经成为美丽中国靓丽底色的实践典范,为后代留下了丰富、宝贵的可持续性奥运遗产。
求是网:作为全国人大代表、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,您今年的议案内容主要是什么?
王金南:作为生态环保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,我一直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,为美丽中国建设建言献策。今年就党的十九大提出的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中国目标建言献策,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六个代表建议,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加强美丽中国样板创建指导、发展生态产品产业,特别是为革命老区绿色发展和生态富民赋能;二是提升公共治理效能,完善规划制定发布机制,建立碳排放增量总量控制制度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建设。